備受市民關注的4條地鐵新線開通進入倒計時,廣州地鐵緊鑼密鼓地進行各項工作,保障乘客出行。
本月底,廣州地鐵四號線南延段、九號線一期、十三號線一期和十四號線知識城支線將開通試運營,備受市民關注的4條地鐵新線開通進入倒計時。記者從廣州地鐵獲悉,地鐵運營部門緊鑼密鼓地進行從運營調試到服務提升等多方面的工作,保障乘客出行。
中接過新線開通的“接力棒”,在半年多的時間內高質量完成共計127項調試演練工作,保障了四條線路高水平、高標準開通。
搶時間
奔波不斷,打破常規完成任務
新線開通進入倒計時,調試緊張是4條新線面臨的共同難題。記者從廣州地鐵獲悉,受施工進度影響,新線移交時間普遍延后,地鐵運營部門在原計劃4條新線同步推進的部署上,提出“先易后難”的管控思路,在進度較好的四號線南延段和九號線提前開展調試,減少移交前后的壓力,為后期集中攻堅提供時間和人力條件。
由于籌備時間大幅壓縮,為了把本來就不富余的時間和人力留給后面的調試工作,在新線的設計聯絡階段和施工階段,籌備部門提早介入,對以往新線及既有線出現的問題及早反饋,把控好施工質量,在設計聯絡階段全面解決車輛、信號、通信、AFC、PIDS等各類專業問題共100余項。
今年2月,九號線的車輛部門決定對列車提前開展調試。由于九號線岐山車輛段尚未具備停放條件,首批列車只能停放在白云區嘉禾車輛段。隨著更多列車的交付,嘉禾車輛段已不能放下更多新線列車,因此剩余列車被安排至番禺區大洲車輛段進行調試,部分列車直接在廣州中車番禺生產基地開展調試。直到今年5月,岐山車輛段部分軌道終于滿足停放條件,為了加快調試進度,部分列車提前進駐位于花都區的岐山車輛段。
從白云區到番禺區再到花都區,輾轉三個區四個地方,九號線列車打破常規采取四地聯調方式,終于如期完成調試任務。在這個過程中,調試人員往往要南北兼顧,從番禺大洲車輛段奔波至花都岐山車輛段。為了節省路上花費的時間,技術人員經常從廣州南站搭乘高鐵到廣州火車北站,再轉乘其他交通工具奔赴岐山車輛段,“搭著高鐵去調車”已成為每一位九號線車輛調試人員心中難以抹去的記憶。
抓調試 攻堅克難,破解各項調試難題
十四號線知識城支線和十三號線一期是四條新線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十四號線知識城支線因地質原因至今年5月才實現全線隧道貫通,比原計劃晚了近2個月,直接影響后續施工和調試。為此,地鐵運營部門制訂前置調試方案,對十三號線、十四號線知識城支線進行分段接管,并利用既有線車輛段資源及廠家資源抓緊開展車輛信號調試,想方設法確保新線施工調試任務按時完成。
十三號線是廣州地鐵首條使用8節編組列車的線路,十三號線官湖車輛段移交比預期偏晚,今年6月底才具備停放條件。以每列車20多天的調試周期計算,如果到那時候才開始調試,根本無法保證列車年底如期上線運營,以往借用既有線資源開展調試的方式在十三號線不適用。為了破解調試難題,地鐵運營部門變被動為主動,今年3月,廣州地鐵派出由15名技術骨干組成的調試團隊,遠赴2000公里外的中車大連機車廠安營扎寨,提前開展新車調試任務。此舉在全國范圍內尚屬首次。
跨省前置主機廠調試此前沒有經驗可借鑒,技術團隊摸著石頭過河,積極與廠家協調溝通,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調試方法,從對車載設備的安裝檢查到列車靜態測試再到列車動態調試,每一步的實現都離不開技術人員的辛苦和不易。在此期間,技術人員更要克服水土不服、氣候不適應等諸多困難,最終歷時108天提前完成7列新車的調試任務。
今年9月,十四號線知識城支線進入運營調試階段,12個專業共計15項調試項目必須在較短時間內完成,每天的作業計劃更是精確到以分鐘為單位。從接管以來,十四號線知識城支線鎮龍控制中心調度大廳每天24小時都是燈火通明,調度人員必須把所有演練調試作業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轉化為施工計劃,并時刻了解各專業的最新調試進展。“最近一周睡了不到40個小時,父母家人想見我一面都挺難。”兩位長期堅守在一線的調度人員說。
提服務 精益求精,新線多項服務提升
年底新開通的4條線路將與五號線、三號線、四號線連接,新線路對接入線路的客流將造成較大沖擊,尤其是九號線、十三號線對應接入的三號線和五號線,高峰期間均為乘客集中出行區段。“線路增多,服務水平不能降”,是廣州地鐵對市民的承諾。
為了保障乘客的出行體驗,廣州地鐵在已經非常緊張的運力上挖潛增能,采取措施提高行車水平。針對十三號線開通將會增大五號線高峰客流壓力的問題,計劃增加五號線高峰上線列車數,壓縮行車間隔;同時,完善新線接入后的客流組織預案,高峰期實施客流聯控,緩解十三號線接入對五號線的換乘壓力。九號線開通后將在高增站接入三號線,對三號線和二號線帶來一定的客流沖擊,通過在二號線增加上線列車數,緩解早高峰二號線北段進城方向客流壓力;結合三號線設備能力條件,通過實施高峰客流聯控,減緩高峰客流壓力。四號線南延段貫通后,將成為線網單個里程最長的線路,黃村至南沙客運港單程60公里,單程運行時間從原來的53分鐘增加至75分鐘。
線路變長,但服務水平不能降低,廣州地鐵進行了反復評估和多次論證,在籌備初期便派出10多名業務骨干駐扎正線,前后編制了110多條交路、400多份時刻表,開展了40多次高仿真演練。待月底四號線南延段貫通后,四號線上線列車數將達36列,行車間隔進一步壓縮,高峰小時運輸能力提升約10%。
除了行車水平外,新線服務水平也有多項升級。據悉,新開通線路將變得更加智能化,所有自動售票機均增加掃碼支付功能,乘客可以通過微信或支付寶掃碼支付,大大節省了兌零的時間;各站設置自助客服中心,乘客可自助處理車票超時、超程等票務問題,減少人工處理等候的時間;在車站現有的便民雨傘租借服務基礎上,引入共享雨傘,提供乘客自助租借雨傘的服務。硬件上,新線各車站配置至少一臺寬通道閘機,提高攜帶大件行李、推嬰兒車等乘客的進站效率;站臺增設廁所,滿足乘客如廁需求。
更值得期待的是,四條新線所有車站均設有母嬰室,給親子乘客提供更私密的空間和必要的母嬰物資,乘客出行更安心。
Thank you for your message. We will contact you for the first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