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企業家精神是創新、奮斗、責任。
編者按:1978年,在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倡導下,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
40年來,中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偉大變革。在這被稱為“第二次革命”的驚險一躍中,企業家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他們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也是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見證者和實踐者。他們作為一個群體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崛起,在中國政經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企業是市場經濟能夠確立的基石和主體,企業家則成就了企業。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這些站在時代潮頭的企業家們,為我們的讀者鋪開過去40年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
銘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我們希望這個系列訪談成為一個幻燈:在中國經濟社會成長和發展的歷史畫卷上,投射出光彩奪目的片子,告訴社會,這些造福中國的奮斗者們,他們如何開始、走過怎樣一條光榮的荊棘路;而在今天這樣一個新時代,他們又如何思考未來中國和企業家承擔的責任和使命。
12月的一個工作日上午,經濟觀察報記者在位于廣州天河智慧城的佳都智慧大廈見到了佳都集團董事長、佳都科技(600728.SH)CEO劉偉,他連連道歉,因為行程臨時變化,多次調整了采訪時間。作為上市公司的一把手,臨近年末,劉偉處理事務的節奏更加緊湊,午休時間也被秘書安排接待。
佳都科技目前的市值在115億元左右,在資本市場上,它算不上是大企業,劉偉甚至用“小規模公司”來形容它,2017年的營收為43.11億元。但這家小規模公司近年來接待了多位政要人員的視察。今年4月份剛啟用的佳都智慧大廈一樓,空間開闊,前臺右邊墻上是醒目的橙色標語“城市慧變得更好”,前臺左邊則是展廳。
展廳除了展示佳都的發展史,重頭戲是佳都新賽道的產品——視頻云+大數據應用平臺、人臉識別系統、城市交通大腦、城市軌道交通綜合監控系統軟件平臺、地鐵站臺門系統等。佳都的員工甚至開玩笑說,他們對展廳的介紹已經有了標準流程。
“我們的賽道剛好卡在風口上。”劉偉如是解釋外界密切關注佳都科技的原因。目前佳都科技的三大營收支柱——以公共安全、智能交通為核心的智慧城市業務,智能軌道交通業務,網絡及云計算產品與服務,均踩中了方興未艾的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概念。
佳都科技也投資了數家人工智能領域迅速發展的初創企業,例如2015年時投資了云從科技,該公司目前已在世界視覺識別大賽奪得7次世界冠軍,擁有的人臉識別技術被銀行廣泛采用,目前是中國銀行業最大的人臉識別技術供應商。2015年佳都科技投資云從科技時,云從科技的創始團隊只有技術還未有產品應用,估值1.8億,3年過去,云從科技成為人臉識別業界的“四大獨角獸”之一,公司估值也水漲船高。
在外界看來,佳都科技在新賽道的投資下手很快,云從科技、千視通、睿帆科技,被外界關注到時,佳都科技已經參股。這固然跟佳都科技給所投企業對接資源、加速初創企業成長有一定關系,也離不開對技術需求的判斷。佳都科技投資總監評價道:“老板對趨勢把握得很準。”
對趨勢的把握,也是劉偉在采訪中多次提到的內容:“把握住國家發展的大趨勢,順應趨勢,胳膊怎么擰得過大腿?”
回首佳都的發展史,26年的時間里,佳都也走過了改革開放以來大多珠三角老企業走過的 “貿工技”路線。從一開始的IT分銷商,到現在搭上人工智能概念的早班車,劉偉對于趨勢的把握,或許是眼光獨到的。
ICT分銷創業
1987年7月,劉偉畢業于中山大學數學力學系,當年9月份,北大教授錢天白發出了我國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揭開了中國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但彼時我國還未接入互聯網。但中國的知識分子,對于IT、電腦,卻是躍躍欲試、充滿求知欲的。劉偉回憶,那個年代,自己所讀的這個專業,很多人畢業后從事跟計算機相關的工作,他自己就是一畢業就被分配到廣東的一個設計院當工程師,做CAD(計算機輔助設計)。對于在設計院的工作,劉偉的評價是“工作不忙,待遇很高,但是非常枯燥”。
“有一天晚上加班到7點多,我和設計院的一個50多歲的同事在趕圖紙。打算休息一會時,不經意看了看正在埋頭畫圖、頭發花白的老工程師,心里頓生感觸,也許三四十年后,我就成了我的老同事,突然感覺看透了自己的一生。”劉偉感慨道。彼時劉偉未滿25歲,不難理解,每個年代的年輕人都有顆躁動的心,渴望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1992年,劉偉如愿以償和6個大學同學共同創業,佳都集團誕生,劉偉任佳都集團董事長。1992年劉偉才27歲,風華正茂,選擇了一條跟自己當大學教師的爸爸截然不同的道路——從商。
佳都集團成立之初主營業務是IT電子產品分銷。劉偉回憶,當時國內IT市場還處于初級階段,甚至未形成渠道、分銷的概念,很多科貿企業都是借道香港,才能實現與國際IT產業在信息、貨源上的接軌,佳都甚至只能通過科貿企業連接IT基礎設施提供商與用戶。不難看出,做分銷能掙到價格差,主要是因為市場發展不充分,賣方和買方市場之間存在阻隔,資源不對稱。
1995年,佳都陸續與蘋果、IBM、HP、微軟等國際IT巨頭簽訂了代理協議,終于跟美國的銷售商、廠商取得了聯系,拿到了IT電子產品的一手資源,公司步上正軌。1996年,佳都在廣州、 北京、上海、武漢、成都五地成立了分公司。1999年,佳都獲得國際投行的數百萬美元風投,這對于當時的中國初創企業來說,算得上是巨款。2001年,佳都的成員企業佳杰科技在新加坡主板上市。
2013年,公司的證券簡稱由“佳都新太”改為“佳都科技”
換道智能技術
靠ICT產品的分銷,劉偉積累了創業路上的第一桶金。佳都前期的成功,劉偉稱之為“模式創新”的成功,但模式很容易被模仿。到了21世紀初,在ICT產品分銷領域,佳都雖占有一定的市場規模,但毛利率非常低,劉偉將所從事的業務定位為“供應鏈的底端”,幾乎被產品的供應商和客戶牽著鼻子走,更談不上什么主動定價權,必須轉型。
ICT支撐了很多行業的數據聯通,劉偉想往產業鏈的后端走,切入智能軌道交通領域,2004年成立了新科佳都專門從事這一業務。到了具體的行業中,劉偉就發現得將佳都的一個短板補上來——多年從事分銷業務,對于推廣輕車駕熟,但沒掌握技術。
“我們都是大學生創業,對于技術的敏感度比一般的民營企業可能要好一些。”劉偉稱,2005年,佳都啟動了3*3年戰略轉型滾動發展計劃,3年實現一個階段目標,分三階段走。2007年,佳都集團購買了上市公司新太科技的部分股權,成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2008年,開始布局智能化產業。對于轉型做智能科技,劉偉笑稱,剛開始時還被別人笑話“智能科技”的表述,“智能科技,現在聽,不新鮮了,08、09年的時候,很多人都還以為是做樓宇自動化的。”
轉型做智能軌道后,連續4年,佳都每年至少要投資2000萬到技術研發中,但在2009年以前,佳都連一張軌道交通方面的訂單都沒拿下。“佳都不是國有企業,要是再沒有技術產品出來,就倒閉了。不光成了笑話,還成了沙灘上的先烈了!”劉偉感慨道。
2005年——2009年,也是劉偉印象中創業以來最艱難的日子,甚至抱了“不成功就成仁”的心態在過活。終于在2009年,佳都獨立拿下了第一張廣州地鐵的合同訂單。
智能軌道業務找到突破口后,佳都科技的安防業務也因2010年的廣州亞運會打開知名度。2010年,廣州亞運會開幕式在海心沙島舉辦,總導演想要一個“以城市為背景、以珠江為舞臺”的開幕式,很新鮮,但是對安保工作考驗很大。佳都科技承建了海心沙主會場的安保平臺,獲得亞組委頒發的“信息通信保亞運,眾志成城鑄輝煌”錦旗。
在佳都的員工看來,智能軌道、智能交通和安防行業,客戶很看重供應商過往的交付案例,客戶的轉換成本也非常高,能盡早上路拿下項目的承建權,對于后續競爭非常有利。現在,佳都科技的智能軌道交通業務已經覆蓋了中國的20個城市,而中國只有35個城市開通了地鐵;新警務視頻云平臺也在廣東省內落地使用;2017年發布的城市交通大腦也成功在安徽省的宣城和合肥進行試點。
在ICT市場消除不對稱之前靠產品分銷掙一筆,當行業走向衰退期以壯士斷腕般的勇氣舍棄電子分銷業務,闖進完全陌生、沒有積累的智能軌道領域,熬過只出不進的前期研發投入,再持續在人工智能領域落子,劉偉的創業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企業越來越重視核心技術的投入并試圖在新興技術領域找到一席之地。
對于創業以來的幾次轉折點,劉偉評價“布局早,也有運氣的成分在”,“人工智能技術也不是什么新鮮事物,找到應用場景才被認為有價值,佳都在08、09年要做智能科技時,誰能想到人工智能現在這么火呢?”
【訪談】
經濟觀察報:佳都科技的發展,曾經或者目前遇上哪些時代機遇?可以具體化地描述時代機遇對于佳都科技的影響嗎?
劉偉:佳都的發展與壯大,離不開時代機遇。佳都科技是廣州的本土企業,在改革開放的利好下發展,廣州因改革開放而騰飛,佳都科技也因改革開放不斷前行與蛻變。如今,國家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廣州提出IAB戰略,粵港澳大灣區政策以及“廣深創新科技走廊”政策的利好,都將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創造更大的市場空間。
拿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來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需要新技術的突破,這對佳都是個好機會。廣州社會科學院最新發布的廣州藍皮書中指出廣州知識創新不僅走在全國前列,部分成果還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說明,廣州創新要素不斷在集聚,科技創新態勢良好。廣州市政府推出“IAB”戰略,我們作為中國領先的人工智能技術與產品提供商,必然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佳都科技一直都很重視科技研發,可以借助大灣區發展趨勢,掌握人工智能更核心的科技,為大灣區建設作出貢獻。
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建設會迎來大的爆發。21條城軌+6座大橋,粵港澳大灣區交通需求爆發。按照2017年簽署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將迎萬億級基建投資,中央提出粵港澳灣區城市群建設的國家戰略,未來將重點圍繞粵港澳大灣區、沿江多中心組團、三大樞紐,打造結構合理、層級清晰、換乘高效的世界級軌道交通網絡。構建發達、便捷、高效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是成為交通樞紐灣區城市群的必備條件,也是緩解各城市交通擁堵、拉動周邊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粵港澳大灣區必將帶動珠三角新城鎮化建設與推進,而基礎設施建設、交通樞紐的完善,孕育著巨大的潛力。我們也將跟著國家的政策,拓展海外市場,對外輸出我們的人工智能技術,包括城市交通大腦和智能軌道交通技術等。
經濟觀察報:您覺得企業家精神是怎樣的?
劉偉:每個時代,企業家精神都有新的內涵。新時代,我認為企業家精神是創新、奮斗、責任。
創新是決定企業生死的至關因素。無論是產品創新、模式創新,還是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無一不跟企業家有關。如果企業家缺乏創新精神,就很難對企業做出正確且有效的指導,更無法為企業注入新的競爭力,立足于市場之中。
奮斗精神永不過時。老一代企業家經歷了物質匱乏、缺乏資源的年代,養成艱苦奮斗精神。新時代企業家有良好的社會資源,再加上互聯網時代給予的便利,不像老一輩企業家艱苦,但是中國正處在轉型變革的經濟環境中,每一個企業都面臨著消費群體迭代、生活習慣變化、技術升級加快等挑戰,再加上市場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多、金融環境不穩,更需要不輕易言棄、艱苦奮斗。
擔當責任成就大我。民營企業是在黨的政策指引下,在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優先發展起來的,企業家具有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和精神,承擔社會責任,用自己的辛勤和智慧,帶領
Thank you for your message. We will contact you for the first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