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這項人工智能(AI)技術在生活中日益普及,手機解鎖、移動支付、上班打卡、機場安檢等場景都使用了這項技術。除了為人們日常生活帶來便利以外,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及更多應用場景的落地,人臉識別等AI技術在安防打拐等領域逐漸“施展”它們的能力。據了解,早前一段歷時十年的尋親案件,在警方的不懈努力與“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的幫助下,失蹤的孩子終于找到了。無獨有偶,“AI回佳”平臺于近日正式投入運營,后臺同樣是利用人臉識別等AI技術,幫助走失人員回家。 尋找失蹤兒童、失蹤親人是一件復雜艱巨的事情,然而,將人臉識別等AI技術應用其中,能大大提升走失人口匹配的效率,為警方等相關部門、失散家庭尋人節省人力物力,幫助更多家庭團聚。而研發團隊、科技企業看來,將人臉識別等AI技術應用到尋人“打拐”領域,是提升人工智能為社會服務的重要一環。
?? “AI回佳”界面 人臉識別+人臉成長模擬技術 提升尋親效率 對于每個家庭,親人失蹤是一件極為痛苦的事情。由于我國人口流動節奏快,一旦錯失尋回走失人員的黃金時間,就只能從市縣一級適齡人口中進行搜索,這意味著至少是數十萬級別的檢索規模。如果進一步擴大搜索范圍至省一級,檢索規模將急劇擴大到千萬級別以上,比對的難度堪稱“大海撈針”。 近日,佳都科技聯合廣州慈善會、寶貝回家尋子網等單位和組織共同發起了“AI助力讓愛回家”項目,“AI回佳”平臺上線。據了解,這個平臺是AI+慈善的全民公益實驗項目,借助佳都科技人工智能人臉成長模擬技術、人臉識別技術和全民隨手拍的人臉庫進行技術比對,從而協助尋親家庭走失的親人。目前,該平臺的小程序與公眾號已投入運營,網友只需進入小程序或公眾號注冊,就可使用該平臺“尋人”的功能,或是隨手拍將帶有人像的照片上傳到后臺,幫助有尋人需求的家庭。 在這個看起來簡潔的小程序“背后”,其實蘊含了AI引擎中的兩大核心技術。第一個是人臉識別技術,識別率已高達99.9%,每秒十萬次的人臉比對,運用在海量尋親數據中將能大大節省人力成本,提高尋人效率。另外一個技術是人臉成長模擬算法,利用AI算法模擬人臉的成長變化,幫助那些失蹤多年的小孩生成成年后的照片,從而幫助尋親家庭能夠更有效地尋親。 “人臉識別尋人的運作模式是希望更多的網民能夠參與進來。比如你路上看到一些流浪兒童或者一些可疑的對象,拍一下照片上傳到平臺。平臺就可以根據目前已有的1萬多個尋親家庭的人臉庫進行匹配,如果匹配成功,信息會推送給尋親用戶。”佳都科技公共事務中心品牌總監劉航在接受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 他進一步解釋,對許多尋親家庭來說,他們最大的“痛點”不是小孩具體在哪條街、被誰拐走了,他們需要的是后續的尋找方向。在現實中,許多父母只能依靠“一張嘴、兩條腿”走遍全國各地尋親,過程中很容易遇上騙子,騙子告訴他們在某地見過這個小孩,然后索要錢財。最終尋親的父母到了當地,根本找不到孩子,失望而歸。“但是機器是不會騙人的。”——上傳到后臺的照片除了能進行人臉比對外,還包含相應的地理信息。這樣,就可讓尋親者或者相關部門大概知道失蹤者在哪個城市,或是有個相似度70%~80%的人在某地,從而提升尋人的精準度。 據了解,當前人臉識別靜態比對的準確率達到99.9%。目前人臉識別主要是采用點位對比,捕捉人臉上約360多個特征進行比對。然而,應用到尋人場景中,匹配度達到70%推送給尋親用戶,還是50%就推送出來,目前業界有不同的看法。 ?? 攝像頭能識別人的軀體動作 依靠“用機器教機器”:練出跨年齡人臉識別的深度神經網絡模型 “家里只有小孩兩歲多的照片,這么多年也只能拿著這張照片去找,都不知道現在長成什么樣。”這是我們常在一些尋親的電視劇、電影中所看到的情景與對白。事實上,在現實的眾多尋親案例中,類似的事情屢見不鮮,這也是尋親打拐中最有難度與最關鍵的環節之一。 多年來,跨年齡人臉識別,一直是國際學術界的熱點與難點問題。據了解,同一個人的人臉變化中,五官發育、皺紋增加等基于年齡的變化是最突出的變化之一。更重要的是,這些變化還會導致人臉的光線、表情等其他各種類型的變化。而被拐兒童經歷的時間,恰恰是人一生中臉部變化最大的時期,這使得識別難度大大增加。 一件打拐尋人案件往往歷時數年,甚至10年以上。劉航告訴全媒體記者,在其接觸到的尋親案例中,不少小孩失蹤時才幾歲,找到的時候已是20多歲。因此,人工智能技術在幫助尋親時,還有一項重要的“能力”——模擬人成長后的樣子。簡而言之,就是機器能透過一張3歲、5歲孩子的照片模擬出他10多歲,甚至20多歲時的樣貌。 今年5月,央視《等著我》欄目中報道的尋親案件中提到,如今被尋回的“小耗子”被拐時僅3歲,整整經過了10年,孩子容貌變化巨大,尋找孩子的難度與日俱增。幸好,通過警方的不懈努力以及騰訊的“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終于讓這家人團聚。 而6月19日,在深圳市公安局刑事偵查局、深圳市公安局羅湖分局的幫助下,通過“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的比對,失聯19年的少年何某某終于與親生父母團圓。據警方通報,2000年12月28日,徐某夫婦時年3歲的兒子被人綁架,正當警方緊密開展案件偵查時,孩子和綁匪卻消失了。多年來,雖然警方一直沒有放棄對孩子的尋找,并曾找畫像專家進行跨年齡模擬畫像,均未獲取有價值的線索。今年上半年,深圳刑偵局應用騰訊優圖實驗室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技術,組織有關分局開展為期半年的“曙光”打拐專項行動。最后,通過對上百條線索逐一分析、核查,在惠州發現與被綁架徐某成高度相似的何某某。后經DNA檢驗比對,最終確認何某某就是被綁架的徐某成。 據介紹,為了提升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騰訊優圖人臉識別算法研究負責人李博士和其團隊對0歲~18歲的人臉的成長變化進行模擬建模,生成大量可供學習的人臉樣本,然后采用深度神經網絡算法來學習這些人臉在成長過程中的復雜變化。李博士表示,這個技術的難點在一開始跨年齡人臉識別沒有成熟的算法模型,加上數據樣本有限,一開始實驗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 李博士和技術團隊想到了“用機器教機器”的方法。經過成千上萬次的模型訓練,終于訓練出了一個可以進行跨年齡人臉識別的深度神經網絡模型。 他表示,“簡單來說,就是比如把成年人的人臉識別模型作為老師,讓兒童的人臉識別模型來學習其中的‘技巧’,盡量消除年齡變化對識別精度的消極影響。經過研究人員半年的努力,這個名為‘分布式蒸餾學習法則’的算法模型進行跨年齡人臉識別的準確率達到了96%以上。” ?? 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圖片數據:為隨機實時數據 攝像頭能通過人臉監測到人的心率、血氧、血壓、呼吸等信息,有助于判斷人是否說謊 AI平臺的保護機制:識別惡意照片、隨手拍照片上傳后三天內刪除 近年來,國內一些大型的科技公司逐步透過人工智能技術幫助尋親,有的已獲得階段性成果。如截至2018年10月,接入優圖技術的QQ全城助力累計找回600多人;截至目前,使用該技術的福建省公安廳“牽掛你”防走失平臺累計找回1000多人。 據百度方面表示,“百度AI尋人”從2016年啟動至今,用戶發起的照片比對超過了20萬次。三年來,百度已經幫助超過6700個走失者與家庭重新團聚。為方便用戶在手機移動端進行尋人,百度升級了相關服務,用戶只需在百度APP搜索“AI尋人”,就可進入“百度AI尋人”智能小程序,從手機相冊里上傳一張照片,就能與民政部全國救助尋親網的數萬條走失人口數據進行一鍵比對,系統將自動給出相似度最高的多個參考結果。 正如業內人士所言,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尋親打拐只是整個過程中的一環。“目前,在真實的尋親案件中,科技是一項工具,真正依靠的是人海戰術。我們為一些尋親機構開放后臺工具,提供1∶1的比對功能,這能有效地提高機構內志愿者們的工作效率。”佳都科技方面如此說道。 在這種“民間”渠道尋親的過程中,尤其是科技團隊在搭建整個AI平臺時有不少細節需要留意,如圖片和圖片提供者的隱私、身份認證、如何減少惡意圖片等。對此,“AI回佳”后臺一方面是采取三天刪除照片的后臺機制,“從安全上考慮,網友隨手拍照片上傳到后臺后,假如匹配不上,照片在三天后就會自動刪除。而且為避免有些網友的惡搞,上傳隨手拍前必須進行身份認證。”平臺也會利用識別技術,將非人像的圖片剔除。另一方面,假如是平臺發現相關線索,只會為尋親家庭提供匹配結果,并建議他們拿著線索前往當地的公安部門,進行下一步的尋親。對于提供線索的網友,可根據之前的選擇,是否同意與尋親家庭聯系,若同意可利用平臺中的留言、手機、微信等方式聯系尋親家庭。“基于對線索提供者隱私的保護,以上都是以自愿為前提。” 團隊負責人表示,當前人臉識別這項人工智能已發展到成熟時期,是屬于應用階段,而不是訓練階段。 廣州日報全媒文字記者:文靜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蘇俊杰(署名除外)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蘇俊杰、文靜、劉曉溪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譚偉婷
Thank you for your message. We will contact you for the first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