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今年的兩會意義非凡:中國正經歷著一場波瀾壯闊的抗疫大戰;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亦迎來決勝之年。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邁出這歷史性一步之際,在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雙勝利的重大任務之下,我們更需要以集思廣益凝心聚力,以真知灼見精準發力。為此,廣州日報今起推出“云桌會”系列報道,立足廣東廣州,聚焦兩會熱點,敬邀讀者聽代表委員、專家學者“云”上論道。
一個千年商都、科教重鎮,一個經濟特區、科創高地,廣州和深圳這對超級城市“雙子星”,被賦予了發揮“雙城聯動、比翼雙飛”的作用,牽引帶動廣東全省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使命。
廣深如何從你追我趕的競合態勢,走向互補協作的“比翼”關系?雙城強強聯手,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在更長遠的未來,如何放大廣州之“廣”、深圳之“深”,以增強粵港澳大灣區在全球的競爭力?
為講好廣深雙城故事,廣州日報與深圳特區報近日攜手共建“廣深聯動”“深廣聯動”頻道,分別在新花城客戶端和讀特客戶端閃亮登場。作為頻道首個重磅策劃,廣州日報和深圳特區報今起合推“廣深科創1+1”云桌會,分頭邀請廣州和深圳的知名代表委員、企業家、科創部門負責人和創新創業人士,共論新型廣深關系,探索“雙城聯動”發展之路。
主持人:作為來自廣州和深圳企業界的全國政協委員和全國人大代表,兩位如何看待廣州、深圳在新興產業合作方面的前景?兩座城市如何發揮各自產業優勢,實現“1+1>2”的效果?

劉偉
全國政協委員、佳都科技董事長兼CEO劉偉:回看20多年前,中國互聯網發源地其實在廣州,一方面廣州發達的外貿產業催生對網絡的需求,另一方面廣州擁有先行先試的產業環境。
但在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深圳上來了。其中有兩點較主要的原因:一是深圳城市人群更年輕,年輕就是創新,會不斷涌現發展的新思潮。二是深圳創業氛圍濃郁。當時,互聯網發展不需要很多資源、人脈、行業背景。做成功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把產品做到極致,讓用戶喜歡、愿意買單,再讓產品在更大范圍內被知曉、被循環使用,可以說是從“一無所有”到“成功登頂”的過程。但在新基建這一領域,發展的邏輯不一樣。它需要把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與不同的行業進行深度整合。一端需要技術和產品的創新,一端需要對行業有深刻的理解、深厚的經驗,能通過研究歷史數據資源分析出共性需求、捕捉痛點。在這點上,廣州是有優勢的。以醫療行業為例,廣州擁有華南地區最頂級的醫療資源、救治實力和科研實力。人工智能與醫療結合形成AI醫療產品,只有技術是不行的,還要落地場景、醫療專家及歷史醫療數據來訓練人工智能。所以這么看起來,未來不管是發展新基建還是數字經濟,廣州都是非常有優勢的,尤其是在融合基礎設施上,把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技術與實體經濟的相互融合上。能預見的是,在新基建發展中,深圳發揮技術產品研發的優勢實現快速突破,廣州發揮源頭創新和產業體系完備的優勢加速應用落地,強強聯手,協同布局,才能更快抓住本輪新基建紅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提升。